2.基督本有神的形像且与神同等,却虚己成为人#2:6-7|
●「形像」与「他本有神的形像」:有三大类解释
a.将「形像」解释为「地位」或「状态」,於是整句的意义变成「
基督有神的形像」或是「在一种属神的状态中」。这种解释的缺
点是将「形像」解释为「地位」或「状态」在希腊文献中找不到
支持。
另有学者认为「形像」与「荣耀」或另一個译为「形像」的希腊
字(#林后 4:4;西 1:15|)相等,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保罗在此用
创世记形容亚当的字眼来形容基督,就如亚当是按上帝的形像与
样式被造的,末后的亚当亦本有上帝的形像。但是由上下文看来
,「上帝的形像」和「奴仆的形像」是平行相对的,所以「形像
」如果等於「荣耀」那不是成了「奴仆的荣耀」?用同样的理由
,如果这里的意思是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像」,那「奴仆的形像
」又是什么呢?另外,这里的「形像」在七十士译本很少出现,
而每次翻译的都是不同的希伯来字,而且这些希伯来字在别处还
不是翻译成此希腊字,所以说这里的「形像」等同於「荣耀」或
另一個翻译成「形像」的希腊字,其实没有太多的语文学证据。
另外,本段并没有清楚提及亚当,而且上下文也不是非得用「首
先的亚当和末后的亚当」解释不可,所以这解释并不很合適。
b.以「创世记亚当的被造与犯罪为本段的背景来思考」, 认为这
里所说的基督不是指一位先在的基督,而是指在世为人与首先的
亚当相对的基督。按此了解,#2:6-7|被描写成相等於亚当在伊甸园
中的地位与他所做的抉择,既然如此,亚当并非一個先存的人物
,因此这里对基督的描写,也极可能没有「他是先在」的含意。
这类的解释非常依赖#2:6-7|必须按首個亚当的背景来解释的看法,
而这我们已经在a.中提出反对的理由,因此此说也不是很合適。
c.认为本句指基督拥有神的性质。此说可分为两大派别:
一说指出原文不是说基督「是」上帝的形像,而是说基督是「在
上帝的形像里」。这表示此语具有专门性的意义,是指一個范疇
,人站在其中且受其控制,如在一個立场中,最佳的翻译就是「
存在型态」。上帝的形像就是属神的存在型态,正如「奴仆的形
像」就是奴仆的存在型态。此说按诺斯底「属天的人」的神话背
景来解释本段,认为基督「与上帝平等」就像那「属天的人」是
与上帝平等一样。而这正是此说的弱点,因为此处所反应的思想
世界与該神话的思想世界有很多不同之处。
一说把「形像」解为「性质」、「本质」,也有人认为具有上帝
的形像同時包括有份於上帝的本质,或者认为上帝的形像就是上
帝的本质及品格的表现。亦即认为本句指著基督的神性。
d.冯荫坤先生的看法:认为本句是指基督的神性,「形像」与「本
质」虽不相等,两者却是不能分割的。
「形像」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六次,在新约中另外出现一次
(#可 16:12|),意思都是指可见的外表形状,可是蒲草文献的
证据显示,「形像」所指的形状,是真正的和完全地表达其背后
的实体的。一些同字根的字在新约的用法也支持这结论。因此「
形像」在「上帝的形像」一语中最合宜的解释是「真正及完全地
表达其背后的实体的形状」。而基督有上帝的形像的意思,就是
「基督是神」他的性质和上帝相同。
●「本有」:原文直译是「是在」,分词的「是」字在古典希腊文有
「按本性是」或「原本是」之意,不過后期的希腊文已
经减弱为相当於简单的「是」字。
●「与神同等」:原文有两种译法「以与上帝平等的形式存在」或「
与上帝平等」。原文在「与神同等」之前有冠词,
表示这里的「同等」,是上文已经提及的,由此可
见,这里的「与神同等」和上一句「有上帝的形像
」基本上是同一件事,是基督在成肉身以前就已经
有的状况。「有上帝的形像」指基督和上帝有相同
的性质,而「与神同等」指基督和上帝有平等的地
位、能力或功能。
●「强夺的」:此字有三大类、六种可能解释:
A.将此字看为具体名词
a1. 指一种必须紧握和保留著的享有物,基督不以「与上帝平等
的地位」为「必须紧握和保留著的享有物」。意思是他不「
坚持」或「牢牢抓住」此地位不放。
此说的弱点就是此字是否有「保留」之意,是值得怀疑的。
另外上下文中的结构也与传统的「不....反而」的结构不太
一致。
另有学者保留此字的动词的「夺取」之意,而当具体名词用
。意思是基督认为他与上帝平等的地位,并非攫取得来之物。
a2.译为「却没有用力争取....」,此说认为「与上帝平等的地
位」并不是基督原来享有之物, 基督没有攫取此地位,乃是
藉著顺服与顺从,后来由父上帝领受了这地位。
此说把「上帝的形像」(基督本有)与「与上帝平等的地位」
(基督未有)看成是相对的,但由前幾個解释中可以看出,
两者基本上是同一件事,真正的对比是在#2:6|与#2:7|全
节之间,而不是在#2:6|之间。
B.将「以为强夺的」两字看为一种特殊语法。在此用法中「强夺的
」没有「攫取」的意思,而是指「可加利用以使自己得益的东西
」。因此此句意思是:虽然基督有与上帝平等的地位,但他没有
利用此点优势,好像利用跳板般使自己获得进一步的利益。赞同
此说的学者,有些认为「强夺的」一字有「幸运的发现」、「一
次鸿运」之意,有些则认为它的意思是「可加利用的东西」。
此说的主要問题是支持「以为强夺的」是一种特殊语法的证据薄
弱,所提出的证据结构或用字都与本句有差异。另外此字在非基
督教的文献上总是用於主动的意义上(即「攫取的行动」)(基
督教文献中出现的也与本段的解释有关),如果保罗是要表达被
动的意义,何不使用在七十士译本出现十七次的另一個字呢?
C.坚持「强夺的」应按其主动的意思(即「攫取的行动」)来解释
。
c1.「强夺的」意思是「被提」,因为同字根的字在新约中都是解
释为「被提」。按此解释,本段的主旨在於说明基督拒绝利用
他的神性作为容易的逃避之法―他拒绝被提離開人生的一切苦
难,反而接受作人的一切命运。
但是「被提」是神秘经历的词语,指適用於比上帝低等的人被
提到比他原有的较高的地位,而不適用於与上帝平等的基督身
上。
另有学者认为「被提」是指基督在世時的经历,因此把本句翻
译为「与上帝平等并不等於被提」,就是说基督在受试炼時,
没有接受上帝的干预。此说的困难,在於所指的若只是地上的
基督,他怎能被称为「与上帝平等的」呢?
c2.把「强夺的」纯粹解为「攫夺的行动」,本句的意思就是:「
基督并不认为『他与上帝平等』等於『攫夺』」。换言之,对
基督来说,「与上帝同等」的意义不在於「取得」,而是在於
「施予」直至「放弃一切」。基督这样「倒空自己」,不仅反
映他对自己与上帝有平等地位的了解,更是显示了那個平等的
地位。
此说的弱点,就是他把#2:6-7|两节连起来解释,或者可说是
是用#2:7|解释#2:6|。但第六、七节之间有一强烈的对比存
在,因此必须分開来解释。
c3.把「强夺的」解释为「攫夺的行动」,而本句的意思是「基督
并不认为,他与上帝平等是一种攫取或强夺的行动,因为那根
本是他的权利。按照这种解释,本句强调的是基督的神性。而
「他本有神的形像」提出本句的基础,由於基督有上帝的形像
,因此他不认为他与上帝平等是一种强夺的行动。因此此段真
正的对比是#2:6|和#2:7|全节。此种解释法应該是最合適的
解释法。
◎简单的说#2:6|的意义是基督本质上就是上帝,所以他具有「与上帝
同等」的地位是天经地义的。具有这样至高地位的基督,却选择「
谦卑自己」,这才震撼人心,足以作为我们谦卑的榜样。
●「反倒」虚己:「但是」、「然而」。
●「反倒虚己」:原文直译是「可是(他把)自己倒空」,特别强调
「自己」。表达基督虚己的行动完全是「自願的」
。
●「虚」己:字义是「破坏」、「使之空无」或「使之无效」。
●「虚己」:这动词在新约中出现四次,每次都是隐喻的用法,而同字
根的形容词则有四次字面意义,十二次隐喻说法。由此可
知此字在保罗书信中大部份是「隐喻用法」。所以在这里
我们就不一定要把此字解释成「字面意义」。
此字一般有四类解释:
A.将「虚己」看为总括耶稣在世上的态度,而与道成肉身的举动无关
。有人把这论点更具体的解释成耶稣拒绝作一個政治性的弥赛亚,
而选择作一個无保护的先知。也有人将「虚己」解释为基督向其同
胞认同。
B.认为「虚己」指耶稣的「死亡」。有人认为「虚己」必须根据
#赛 53:12|「他将命倾倒以至於死」这话去了解。
然而以赛亚书中「倾倒」一字,即使与「命」字连用,也不一定要
解释成「死亡」,我们会清楚在文句中看到「死亡」的意思,是因
为其中有「以至於死」的字眼。但在腓立比书中,「死亡」的字眼
不是紧接出现,而是到#2:8|才出现,因此如果不把#2:8|的思想提
到#2:7|来解释,「倒空自己」(虚己)便不能解释为「死亡」 。
另外A、B两种论点都把「虚己」当成是「自甘卑微」,而这与上下
文并不协调。
C.把「虚己」看为基督成肉身前的态度,此派学者的意见是圣经没有
把为人的状态描写成「奴役」,因此「取了奴仆的形像」并不是指
「道成肉身」,而是指基督成肉身前已有奴仆的顺服态度。然而此
处文体与上下文的情况并不太容许如此的区分。
D.「虚己」指「道成肉身」的事实, 这是一般传统的看法,也是今
天最被普遍接受的解释,不過这类的思想还可以分成三种形式。
d1.十九世纪盛行「基督虚己论」,认为「倒空自己」是指基督成为
肉身時,就倒空了他至少一部份的神性,或者把他是神的属性收
回。使这些属性从实在的存在状态变为潜伏的存在型态。但是这
里经文的解释而言,并没有说明究竟倒空的是什么,这样的说法
不過是臆測。(冯荫坤先生的书中,对此说法更是评价不高,有
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参考他的腓立比书注释)
d2.有人认为基督虚己時放弃的是他原有的「上帝形像」、「与上帝
平等的地位」,以及属神的庄严威荣等。他们认为基督所放弃的
东西不涉及他的神性或「神的属性」,只涉及一些较外在的东西
。不過一方面「上帝的形像」是指神性,一方面经文没有提供任
何证据,这样的解释可能流於臆測。
d3.「倒空自己」可以是一种隐喻的说法,指基督无保留的舍己为人
。至於基督倒空自己的方式,可由以下的分词来解释,意思就是
基督藉著「取了奴仆的形像」来倒空自己。换句话说,这种说法
认为耶稣一面取了奴仆的形像,一面仍保留他原有的「上帝的形
像」。此说应該是最合宜的说法。
●「奴仆的形像」:对比於基督原有和后来拥有的威荣,取了奴仆形像
指基督成肉身后那种毫无能力、毫无地位的状况。
●「样式」:并不表示基督与其他人「完全一致」,「样式」一词表达
了某种程度的相似,但也暗示了某种程度的差异。
◎#2:7|的意义是与造物者同等的基督居然变成人(被造物),这样的
举动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降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