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由伯利恒到拿撒勒 #2:13-23|
(一)天使指示约瑟带小孩逃往埃及躲避希律的杀戮,应验旧约的预言。#2:13-15|
●他们「去」后:SNG00402,「離開」。
●「除灭」:SNG00622,「毁灭」、「毁坏」。
◎「埃及」:并非大希律的管辖地区,又有不少犹太侨民,边界又離伯利恒不遠
,约100公里,所以是理想的避难地点。
●我的「儿子」:SNG05207,「儿子」、「后裔」,原文是单数型态。
◎约瑟对於天使的警告反应积极,甚至在夜间就启程往埃及去。天使的指示并不
是很明确,是要约瑟带小孩和马利亚住在埃及,直到天使通知他们下一步的行
动。
◎#2:15|引自#何 11:1|,原文指的是以色列人而非基督。马太在此似乎是把耶
稣当成新以色列人,重写以色列人的历史,以与旧以色列人对照。
(二)希律屠杀伯利恒城以及周围两岁以内的男孩,也应验了旧约的预言。
#2:16-18|
●「愚弄」:SNG01702,「欺骗」、「诈骗」。
●大大「发怒」:SNG02373,「挑起愤怒」,圣经中仅出现於此。
◎此处引的圣经出自旧约#耶 31:15|,本是指拉结的坟墓在「拉玛」,而
西元前586年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会经過拉玛,所以先知用拉结看到她
的子孫被掳而伤痛哭泣来表达国族的悲哀。而马太以这段经文来表达伯
利恒城遭此大祸,实在是有如拉结再哭泣一次一样。
◎这個事件并没有普遍出现在其他史书中,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大希律的暴
行实在是不少,而伯利恒并不是大城(人口不超過一千人),两岁以下
的婴儿可能不到二十人,因此这件事情并不见於一般的正史之中。
◎「马太的解经方式」:一般解释圣经時,主要的目的是找出作者的原意。
但圣经的权威部份并非在作者的人格与习惯,而在於作者所表达的思想。
耶稣時代的拉比习惯用「夫子式解经法」,用旧约经文印证自己所要表达
的思想。保罗在加拉太书为了反驳这些拉比的思想,也使用了这种解经法
。马太福音的作者要写信给犹太文化下的基督徒,显然也必须藉助於这种
当時犹太人熟知的解经法。我们应該进入犹太的夫子式解经法来了解作者
要表达的含意,并了解这样的解经法引证圣经不過是为了当自己既有的观
念的佐证。既然权威是作者写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,而不是作者的表达
方式,我们阅读時就应該小心過滤什么是「表达方式」什么是「表达出来
的思想」,以及什么是該听从与效法的权威,这是解经者应該尽心力的地
方。
(三)希律死后,天使指示约瑟回以色列加利利境内的拿撒勒城去,也应验了先
知的预言。#2:19-23|
●要「害」小孩子:SNG02212,「索求」、「寻找」,此字是复数型态动词,
可能马太有意无意的要把耶稣当成是第二個摩西,
#出 4:19|中有类似的记载。
●「亚基老」:字义是「人民的王子」、「人民的统治者」。
◎「拿撒勒」:#路 2:4|记载这本是约瑟和马利亚的旧居。
◎大希律死后,版图分为三块:亚基老管理撒玛利亚、犹太、以东。希律
安提帕管理加利利及比利亚。腓利管理其他地方。亚基老王因为残酷(
刚刚登基就杀了三千人)且统治无方,於西元六年被罗马皇帝撤职放逐
,由罗马巡抚接管其领土。
◎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,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」:这一段话并未在
旧约中出现,可能马太认为「拿撒勒」音近於#赛 11:1|的「枝子」(大
卫的后裔),或者「拿撒勒人」的希腊文和「拿细耳人」的希腊文接近
,所以认为耶稣的「拿撒勒人」身份应验先知的预言,其中以前者较为
可能,因为当時的人主要说亚蘭文或希伯来文,所以「拿细耳人」的解
释比较不可能。
◎此处的「先知」是复数型态,引用的方式也与马太引用圣经的习惯不同
,可能是马太意图表达这里是笼统的综合圣经中的观念,而非经文直接
引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