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爭論潔淨的問題 #15:1-20|
○#可 7:1-23|
(一)有法利賽人和文士由耶路撒冷來見耶穌,質疑耶穌的門徒不洗手干犯傳統。#15:1-2|
●「法利賽人」:SNG05330,字義是「分離者」,當代法利賽人的人數大約有六千,散佈在整
個巴勒斯坦。他們是會堂裡的教師,人們心目中的宗教楷模,自命是律法的
護衛者,監管人們正確的遵行律法。他們認為傳統上對律法的解釋和規條,
具有實質上和聖經同等的權威。
●「文士」:SNG01122,「律法專家」、「律法學者」。文士研讀、解釋並教導律法。大部分
的文士都是法利賽人,反之則不一定。
●「犯」古人:SNG03845,「觸犯」、「逾越」。
●「遺傳」:SNG03862,「傳統」,此處指的是「口述的傳統」,這種「口述傳統」是指對摩
西律法的一種口頭解釋,西元第二世紀末有人把這些口述傳統編輯成「米示拿」
(Mishna)。對於法利賽人而言,這些口述傳統的約束力跟摩西律法相當。
◎耶路撒冷是宗教中心,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總部也在那裡,難免有首都情節,派來的人也可能
具有半官方的身分。他們應該是注意到耶穌在加利利地區的影響力,或者是加利利的法利賽
人往上報告#12:1-14|,因此派人來了解狀況。如果不是耶穌夠有影響力,他們一般不會特
別派人去加利利地區。
◎雖然看起來法利賽人是指責門徒的錯誤,但實際上他們是指責耶穌必須為門徒的思想和行為
上的錯謬負責。
◎飯前洗手應該是一件不錯的事情,但是這些法利賽人其實關注的不是清潔與衛生的事情,而
是關注「宗教禮儀」的問題。我們會不會也常常陷入這種迷思中?「在乎聚會的禮儀勝過聚
會的收穫」?「在乎禁食的禮儀勝過傷痛的心」?
◎「口述的傳統」是人們制定的規定,用來幫助人遵守律法。就像我們現在各種「信條」、「
法規」、「問答」一類的文件。這些文件不是不好,不過並不是聖經,我們還是得謹慎不可
過分看重這些信仰文件超過聖經(神的誡命)本身。
(二)耶穌反問對手為什麼因為傳統干犯上帝的誡命,並以孝敬父母之例為證。#15:3-6|
●「遺傳」:SNG03862,「傳統」,此處指的是「口述的傳統」,這種「口述傳統」是指對摩
西律法的一種口頭解釋,西元第二世紀末有人把這些口述傳統編輯成「米示拿」
(Mishna)。對於法利賽人而言,這些口述傳統的約束力跟摩西律法相當。
●「犯」:SNG03845,「觸犯」、「逾越」。
●神的「誡命」:SNG01785,「命令」、「舊約律法」。
●「孝敬」父母:SNG05091,「尊崇」、「敬重」。
●「咒罵」:SNG02551,「咒詛」、「侮辱」。
●「供獻」:SNG01435,「禮物」、「禮品」,特別用來指給上帝的「祭物」、「獻品」。
●「廢了」:SNG00208,「廢掉」,聖經中出現於#太 15:6;可 7:13;加 3:17|。
◎這裡耶穌舉的例子是當兒子跟父母說:「我應該給你的奉養,已經獻給神了」。法利賽人與
文士就認為這兒子給父母的奉養已經不能再做俗的用途,而且這個誓言不能反悔,因此兒子
就不應該奉養父母了。
◎其實,法利賽人堅守的這個傳統,不是沒有聖經根據的,依照舊約#民 30:1-2|,向耶和華
發誓或許願是不能反悔的。但是孝敬父母是十誡的第五誡,兩段聖經哪一段優先,應該是很
清楚的。這也說明了單單斷章取義的擷取聖經的命令要人遵守,並不一定就是「守上帝的誡
命」,好好的瞭解聖經的意義,謹慎的作倫理抉擇,才是成熟基督徒應有的行為。可以注意
的是,後來拉比的條例允許人為了孝敬父母的緣故取消獻物給神的誓言,不知是否受耶穌言
論的影響。
(三)耶穌用以賽亞的話來指責法利賽人只用嘴唇尊敬神,把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訓人,即使是敬拜
上帝也是徒勞無功。 #15:7-9|
●「假冒為善的人」:SNG05273,,「演戲者」、「演員」、「偽裝者」。希臘演員會帶着面
具演戲,因演衍生出「冒充者」的意思。
●預言是「不錯的」:SNG02573,「正確地」、「合宜地」。
●「遠離」:SNG04206+SNG00568,「遠遠地躲避」。
●「枉然」:SNG03155,「徒勞」、「沒有結果」,聖經中僅出現於#太 15:9;可 7:7|。
◎耶穌在所引用的經文是七十士譯本的#賽 29:13|。
◎「把人的吩咐當成真理教導人」導致「拜上帝也是徒勞」。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危機?到底
我們所信的是「上帝的真理」還是「人的吩咐」?認真的思考自己的信仰,是很重要的一件
事。人在敬虔的理由下,也會有搶奪上帝地位的試探,把自己的看法當成是上帝的命令要其
人遵守,然後就讓整個信仰變成扭曲的重擔。
(四)耶穌要眾人明白「入口的不能污穢人,出口的才能污穢人」。#15:10-11|
●「污穢」人:SNG02840,直譯是「使....凡俗」,意思是「使人沾染禮儀上的不潔」。當然
,沾染不潔就讓人不能歸給神。而耶穌就是取這個意思,說明只有由內心發出
的,才能讓人不能歸給神。
(五)門徒告訴耶穌:法利賽人對耶穌的看法大起反感,耶穌答以「任憑瞎子領瞎子」。#15:12-14|
●「不服」:SNG04624,「被人絆倒」、「被人侵犯」、「被震驚」、「大起反感」。
◎「栽種」,舊約聖經把以色列人比喻成上帝栽種的植物#詩 1:3;賽 60:21|。而耶穌此處的意
思是法利賽人「將口述傳統當聖經」的主張,不是上帝栽種的,也將無法在上帝的子民中存
留。
●「他們是瞎眼領路的」:直譯是「他們是瞎眼之人的瞎眼嚮導」。「給瞎子領路的」是猶太
教拉比們認為尊貴的一個頭銜。
◎對於法利賽人的敵意,耶穌採取「任憑」的方式來應對,因為「把口述律法高抬到聖經的權
威」的行為,有如瞎子領瞎子,終究是沒有辦法帶來拯救,而要改變他們自以為忠於信仰的
信念與敵意,也非常困難,就任憑他們保持現狀。
(六)耶穌對門徒講解他的教訓:表明由內心發出的才污穢人,吃飯不洗手並不污穢人。 #15:15-20|
◎#15:16|耶穌對門徒無法理解他的教訓感到驚訝,很可能因為這些門徒長期受法利賽人的教育
,都很重視這些潔淨禮儀,所以一時無法理解「入口的不能污穢人,出口的乃能污穢人」之
意。
●「茅廁」:SNG00856,「廁所」、「公廁」,聖經中僅出現於#太 15:17;可 7:19|,都是這
一段記載的相關經文。
●「惡念」:SNG04190,「邪惡的」。
●「凶殺」:SNG05408,「謀殺」。
●「姦淫」:SNG03430,「通姦」。
●「苟合」:SNG04202,「淫亂」、「淫行」。
●「偷盜」:SNG02829,「偷竊」。
●「妄證」:SNG05577,「假見證」。
●「謗讟」:SNG00988,「誹謗」、「中傷」、「不敬」。
◎此處先提及「邪惡的」,然後是十誡中的六、七、八、九誡,再加上「謗讟」。
◎其實離開法利賽人的潔淨傳統,我們很容易了解耶穌的意思:會導致我們配不上上帝的,是
我們本性中的邪惡發出來的言語或行為,衛生習慣差對自己身體不好,但不致於讓人配不上
神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