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可福音 11章20節 到 11章26節   背景資料  上一筆  下一筆
  二、咒詛無花果樹(#11:12-14;11:20-26|)
      ○#太 21:18-22|
    (一)時間:耶穌進耶路撒冷隔天。 #11:12|
          背景:耶穌餓了。 #11:13|
          事件:耶穌看到一棵無花果樹,過去找不到果子(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
                間),於是耶穌咒詛無花果:「永沒有人吃其果子」,而門徒聽到
                耶穌的咒詛。 #11:13-14|
          ●由馬太福音中可以得知這個時間是「清早六點以前」,大約是四更的時
            候。這一天應該是星期一。
          ●「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」:原文的翻譯應該是「不是無花果樹盛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季節」。
          ◎「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」:無花果成熟期應該在六月與九月,而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穌顯然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。在不是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花果成熟的時候去找無花果吃,找不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咒詛果樹,顯然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。一般認為這是耶穌透過這個行動來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告以色列國的審判(在舊約中常常用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花果來代表以色列國),表示耶穌來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色列國,卻得不到應有的對待,於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帝就將咒詛臨到以色列國,讓外國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透過以色列分享上帝的恩典與真理。
          ◎「樹上有葉子」:或者暗示這些葉子讓整棵樹看起來很像有果子的樣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但實際上對人是沒有幫助的。就像當時的宗教儀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看起來非常隆重繁複,但其實沒有真實的內涵。
          ◎耶路撒冷附近的無花果樹通常在三、四月開始長葉子,到了六月所有的
            葉子長滿之後才開始結無花果。但這棵樹是例外,在逾越節的時候就已
            經長滿了葉子,所以耶穌才會有「找果子」的嘗試。
          ◎把對無花果的咒詛與潔淨聖殿放在一起,似乎更是表明了耶穌透過這些
            舉動宣告他對當時猶太教信仰的審判與唾棄。

    (二)時間: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第三天早晨。 #11:20|
          事件: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。 #11:20|

    (三)彼得提醒耶穌他所咒詛的無花果已經枯乾了。 #11:21|
          ◎這裡的記載顯示出彼得是馬可福音的資料來源。彼得的說話也顯示出門
            徒對耶穌咒詛的能力仍然不夠認識,因此耶穌才會有底下的「信心」教
            導。
    (四)耶穌以「你們當信神」來回應之,並以「移山」來表達信心的力量。
          #11:22-23|
          ●「這座山」:耶穌就地取材拿「橄欖山」來當例子,在橄欖山上可以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見死海,因此耶穌就拿此山和死海來表達信心的力量。
          ●「移山」:這是當時拉比習慣使用的比喻。
          ◎#11:22|已經很清楚的把耶穌的「拉比式講道」的重點表明清楚,重點是「
            禱告時應當有信心」、「應當對神有信心」,而非「人只要有信心就可
            以要上帝替他做任何的事情」。

    (五)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無論是什麼,只要信是得著的,就必得著。 #11:24|

    (六)耶穌教導門徒禱告前必須饒恕得罪自己的人。#11:25-26|
          ◎最好的抄本裡面都沒有#11:26|,這一節可能是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加入
            的。
          ◎這裡顯示「饒恕別人」跟「上帝是否饒恕我們」有關,這也是主禱文等
            經文提到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