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耶和華的使者呼召基甸,基甸求證據,天使用磐石出來的火燒盡祭物
,基甸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,叫「耶和華沙龍」。#6:11-24|
◎許多學者認為這裡與#出 3:1-22|耶和華呼召摩西的經歷相近。
●「耶和華的使者」:在本段中與「耶和華」混用,應該就是指上帝
自己。舊約早期耶和華常以人的型態出現,如
#創 18:1-33|。
●「俄弗拉」:詳細地點不詳,可能是位於巴珊西北13公里左右的
艾特泰爾八(et-Taiyibeh)。字義是「幼鹿」。與「
便雅憫的俄弗拉」#書 18:23|不同。
●「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」:「亞比以謝」是「瑪拿西」的兒子,地
業位於約但河西,參考#書 17:2|。
●「橡樹」:此樹的樹蔭很大,常常成為迦南人敬拜神,求神喻的地
方,因此也被看成是「聖樹」。在舊約橡樹常和偶像崇
拜有關(#王上 14:23|、#王下 17:10|、#賽 1:29|、
#賽 57:5|);也有可能是類似約書亞記(#書 24:26|)
所記載之一次真誠的敬拜。
●「約阿施的橡樹」:約阿施可能是這棵橡樹的守護者,甚至是樹下
巴力祭壇的主持人#6:25|。
●「基甸」:「砍伐者」的意思。
●「酒醡」:「醡酒池」,通常位於窪陷的岩石中,把葡萄放在岩石
凹陷處用腳踩踏,取其汁液。
●「酒醡....打麥子」:打穀通常在空曠的地方,因為需要利用風將麥糠
和麥子分開,才能有最多的收成(參考#何 9:1|、
#何 10:11|)。但是此處描繪到耶和華使者向基甸
顯現時,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,可見他們為
了躲避掠奪需要躲起來甚至犧牲收成的窘境。
●#6:11|和#6:12|成為一個幽默的對比。#6:11|正描述基甸為了躲敵人的
悲慘光景,#6:12|耶和華卻稱基甸是「大能的勇士」!
●耶和華「觀看」基甸:原文是「轉向」的意思。
●#6:13-14|描述基甸因為以色列人飽受痛苦而難以理解耶和華的同在,
甚至對於耶和華即將的拯救感到質疑。但神卻以類似昔日對摩西的
差遣(#出 3:12|)回應基甸說:「我不是差派你去麼?」神藉此表達
祂與基甸同在,並應許基甸會有能力力量勝過敵人。
●「主啊」:這個詞顯示基甸已經認出來者並非普通人,不過他應該
還不確定這人是神,所以還有後來的「求證據」行動。
●「至貧窮的」:參考#6:27|可以看出基甸的家境很不錯。
●#6:16|神不厭其煩的跟基甸重申並保證祂的同在,就像當初呼召摩西
和約書亞。(#出 3:12|、#書 1:5|)
●「證據」:原文這個字指著一個神蹟,特別是涉及神同在及介入而要求
的保證或印證。同樣的原文字出現在 #出 4:8-9|和
#出 4:30|(上帝拯救以色列脫離埃及地的神蹟印證)。
●與我說話的「就是主」:原文是「就是你」。
●「禮物」:「貢物」、「奉獻」的意思。通常指獻上禮物或禮品(
#創 32:13|、#創 32:18|、#創 43:11|)、或向王的進
貢(#王下 17:3-4|)、或向上帝獻上的祭物(#利 7:37|、
#利 23:37|)。
●「一伊法」細麵:約等於二十公升。
●#6:19|這裡基甸拿來的供物相較於當時需要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的窘境
和食物欠缺狀況來看,這些細麵和一隻山羊羔已經很豐盛了。
●#6:22|顯示出一個早期以色列人的信念:「沒有人面對面見到神還能
存活」 #出 33:20; 20:19|、#士 13:22|、#王上 18:38-39|。
●#6:23|神已經消失,還怎麼跟基甸談話呢?其實神本來就不一定要用
人形跟基甸對話。
◎基甸回應神的第一反應是責怪神不與他們同在,卻忽略了以色列百姓
不順服神招禍的事實。人常會忽略到自身的責任而歸咎於神或別人,
當我們遇到困難時,也許我們應該先省察自己。
◎基甸與摩西一樣,由於自己的能力、地位不如人而不相信上帝會把
重大任務交託給他們。這使人想到:「神若幫助我們,誰能敵擋我
們呢?」#羅 8:31|
◎此處基甸是自卑(害怕、缺乏自信)還是謙遜的人,似乎很難有所
定論,雖然在許多事情上以及#6:27|有明確提到他是懼怕的人,但是
他卻帶領百姓打敗米甸人,精於奇襲並且讓以色列人想立他為王,
甚至在希伯來書11章(#來 11:32|)信心英雄榜上有名呢!
◎人很軟弱,基甸雖是有名的士師,事實上也是很軟弱,他在這裡要「
證據」,在#6:36-40|也需要證據。在這兩次中,上帝都給基甸證據,
但我們必須了解這是上帝的「憐憫」,而不是「得勝的公式」。
參考:#太 12:38-39|, #約 20:29|。
|